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食品和飲料供應鏈必須投資新技術和更具彈性的物流才能保持領先
食品和飲料製造商面對Covid-19新冠疫情衝擊,剛剛結束,繼續面臨供應鏈韌性的挑戰與客戶需求不斷變化、地緣政治衝突造成的持續破壞,以及通貨膨脹和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危及彈性。此外,不斷上漲的能源、運輸、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對全球的食品和飲料產業的營運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這種不確定的經營環境讓食品和飲料製造商及其供應商在交期、速度與財務上捉襟見肘。導致買家需要更長的信貸時間,而供應商則需要更快的付款速度。因此,該產業對優化營運的供應鏈與運輸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加。食品和飲料製造商還需要能夠提高供應鏈可視性、簡化流程和績效優化的技術。這些策略共同有助於建立更具適應性、靈活性和彈性的供應鏈。
檢視食品和飲料產業面對的供應鏈挑戰包括如下:
1.資源短缺成為新常態
食品和飲料製造商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例如,俄羅斯入侵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之一烏克蘭,引發了玉米、小麥和葵花籽油等資源的出口短缺和價格波動。對於食品製造商來說,這些短缺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延誤,這可能會極大地影響客戶滿意度和利潤。食品和飲料供應鏈也難以填補倉儲人員和司機等關鍵角色,導致交貨延遲。根據勤業眾信 (Deloitte) 2021 年的一項調查,近一半的食品和飲料產品供應商將留住人才視為首要挑戰。
2.產業利潤與成本控管
除了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之外,燃料價格上漲、通貨膨脹、高利率和需求供應鏈技術的價格也正在影響食品和飲料製造商的利潤。目前全球正面臨極端氣候和各種大自然的威脅,包括地緣政治、地震、乾旱、暴雨、洪水和熱浪的衝擊,都將推升農民的生產成本,估計未來更加劇全球糧食供應短缺的現象。食品和飲料必須在不犧牲銷售業務和生產效率的情況下,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3.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疫情的封鎖從根本上改變了消費者對食品和飲料產品的偏好、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更加重視養生與健康,對於食材有更多的要求,選擇上也更為謹慎。盤點使客戶的期望將朝向下列方向:
- 更快、當天送達
- 各種數位和全通路購買選項
- 個人化體驗和產品
- 場外餐飲服務
- 注重健康的選擇,包括合適溫度的冷鏈產品和提供可追溯性的產品
食品和飲料製造商必須快速調整產品並駕馭更複雜的庫存單位 (SKU) 和訂單管理流程。此外,想要保持全球競爭力的公司必須制定位於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等溫熱帶國家市場的成長策略,該市場在過去十年中從歐洲國家進口的農產品增加了一倍多。為了抓住這個機會,製造商必須將亞太地區的產品運銷和消費者趨勢納入其供應鏈。
4.供應鏈彈性的要求
近年來機器人生產技術和設計的進步,改變生產線運轉模式,成為食品與飲料業者發展重要力量之一。然因許多加工製程自動化不易,廠商應用機器人速度較慢,因此採取逐步導入策略,預期未來智慧化科技的應用將改變食品製造業的樣貌,高科技與智慧化的導入,將使食品產業的生產設備體積更為精巧、靈活,生產製造效率、彈性與客製化能力更為提高。此種優勢最有可能在自動化食品飲料生產線獲得實現與應用,藉由優化生產流程的效率和可靠性,平衡所有零組件的速度,停機時間得以降低,整體設備運轉效率因而大為提升。另外,食品從原料採購至生產製造等龐大資料,藉由物聯網使得生產設備自動、即時蒐集各項數據,並上傳至雲端平台運算,協助食品業者節省大量資源和縮短決策時間。綜合以上的各項挑戰,表明食品和飲料產業必須建立和維持更具彈性的供應鏈的持續努力。製造商面臨著保持敏捷性、滿足新客戶要求、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鏈中斷的壓力。
食品與飲料業者為了因應這些挑戰,出現產業供應鏈發展趨勢,包括:
1.進入實質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是幫助解決食品和飲料供應鏈挑戰的主要趨勢之一。投資數位技術是提高供應鏈效率、支持業務成長和提高利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幫助食品和飲料供應鏈利用數據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例如,由機器學習驅動的軟體可以分析沿著供應鏈收集的數據。這有助於快速識別瓶頸、替代供應商機會和需求趨勢,以改善庫存管理。供應鏈還可以使用感測器來確保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機器人技術則可以促進更有效率的製造流程。隨著通貨膨脹在幾十年以最快的速度激增,供應鏈管理正處於風暴的目光。港口、倉儲、工廠、物流網絡的泛德關係瓶頸,使得不少企業在消費需求飛躍之時,庫存量不高。同時,燃料和勞動力成本處於歷史高位,迫使整個供應鏈的企業不得不漲價——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在這個動盪的經濟環境中,供應鏈必須反應迅速、可見、精簡且有效率。最好的企業正在轉向技術,以對抗通貨膨脹。根據 Gartner 的最新研究,多數全球供應鏈領導者認為,技術投資是他們最具意義的競爭優勢之一。
2.採用短鏈本地採購
離岸外包(off shore)是一種供應鏈策略,將製造轉移到距離公司市場更近的地區。越來越多的公司在銷售點附近製造食品和飲料產品,更容易根據需求變化調整或擴大生產規模。食品與飲料行業內大部分規模以上企業基本採取「產地銷、銷地產」的方式來進行形式,即在一定的銷售市場區域內建立生產加工工廠,來輻射本銷售區域內的客戶需求和產品供應。例如可口可樂就是充分考慮某個地區(一般是以省、州、地區小國為單位)的碳酸飲料需求情況,在當地設立灌裝廠。再由該灌裝廠完全負責該地區的產品供應。
3.智能物流的有效輔助
現代化的倉儲準確度和可靠性跨大步,食品與飲料業者擁有的傳統倉庫作業面臨一些挑戰,營運成本上升以及承載更多食品安全公共意識的壓力,近年來,得益於物流系統智慧化技術發展卓越,食品與飲料企業需要的資訊系統包括
- 承擔基礎和業務銷售、生產執行、採購、物料、存貨的ERP系統。
- 承擔預測分析的需求計畫(Demand Planning)系統。
- 承擔銷售網路計畫和產線排產計畫的先進最適化排程系統APO( Advanced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先進排程與規劃系統APS (Advanced Plenning System)系統。
- 對生產管理有更高要求的企業,還需要連接ERP和APO,承擔小日程排產和產線排程的製造執行系統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系統。
在這些系統之上,但必須從這些系統取數,承擔資料採擷、分析和報告任務的BW(Business Warehous系統,以模型爲導向的數據存儲應用程序,用於匯聚、轉換、鞏固、清理和存儲數據。有關智慧物流系統則是AI運算分析建立模型,執行自動倉儲、可視化軟體、訂單管理系統、智能倉儲管理系統、自動化揀貨機器人等,能在有限時間及促銷期間增加產品存量,提升食品飲料倉儲的運轉效率,提高訂單準確率、庫存管理和交貨的可靠性、減少呆滯料與報廢庫存,滿足產品產地、料號、批號、效期、配方等可追溯性要求,進一步提升食品與飲料業的盈利及客戶服務品質。
4.永續供應鏈的投資
食品和飲料供應鏈正在重新思考如何處理廢棄物。透過循環供應鏈,找到重新利用食品和飲料產品的方法,否則這些產品最終會被丟進垃圾掩埋場。食品和飲料業者也逐漸將投資循環供應鏈模型視為必要企業行為,例如:
- 將廢物重新利用為新產品—例如將變質的啤酒變成醋
- 捐贈可用的食品和飲料產品
- 將食物垃圾轉化為再生能源
這種方法不僅對地球更好。它還產生替代收入來源、優化資源、支持 ESG 目標並吸引具有永續發展意識的客戶。
全球環境資源有限,能做到最適運用,減低損耗,是國際食品生態圈進化革新的重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食品浪費定義,食品生態圈的食品損耗,包括食物損失及食品浪費兩部分;食品損失來自原料生產及加工製造端產生的損耗,食品浪費則為供應鏈末端零售、餐飲服務及消費端的決策或行動產生的浪費。
結論
新冠肺炎疫情後,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浪潮來襲,短鏈革命加速進行,區域供應鏈更顯重要,短鏈革命「接近市場、在地化布局」,本策略還支援更快的交貨時間,甚至可以降低運輸排放量,這對於有社會、環境和治理( ESG )目標的公司來說是一個額外的優勢。同時,食品與飲料業者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離岸外包的優勢,正在將該策略與採用更有效率的訂單管理系統、多元化的運輸服務以及直接面向消費者、直接到商店和最後一里的交付的整合型解決方新興食品科技或AIoT等數位工具融合的科技力,對強化整體食品與飲料產業供應鏈都是不可或缺的應用工具。食品與飲料產業仍偏屬高勞動密集的產業,供應鏈現況、加工端生產決策及銷售需求管控,仰賴人工經驗判斷為多;減低食品浪費,食品數據化及供應鏈各環境精準掌握,是需要跨越的斷層,後續食品與飲料產業導入AI等智慧科技及其與新興製程技術融合的進程,將會影響供應鏈營運的彈性及韌性,同時左右全球食品與飲料生態的廣度及精細度。
資料來源: https://www2.deloitte.com/us/en/insights/industry/retail-distribution/future-of-food-retail-workforce.html